22 7月 2009

42  極罩目古



  我多年來一直把伏羲的觀星台叫作龍球觀星台,只因它最初是由龍球推演而得。不同於天球、渾象、渾儀、北斗車,有個現成的辭彙可用。為此曾翻閱了許多書籍,搜索了無數網頁,仍然毫無頭緒。只能一路沿用龍球觀星台這個自取的名稱。也算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後來終於知道這個觀星台有兩個正規的名稱:『極罩』、『目古』。

  下面引用一小段苗族民間故事:

421 雞罩傳說


  『傳說天和地由弟弟雷公和哥哥高比分別負責治理,開始倒還合睦相處,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哥哥高比有兒子叫伏羲,女兒叫女媧。兄妹倆十分討人喜歡,他們生活得很快樂。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類已經開始不再敬奉天神雷公。據說有一戶人家,竟把狗頭當豬頭供奉雷公。雷公大怒,整整六個月不下雨,以示對人類的懲罰。人們沒有辦法,就去求高比幫忙,高比便偷來雨水滋潤土地。雷公知道後很生氣,就想用火雷劈死高比。不想高比早有防備,反用雞罩將雷公活捉住。

  這種雞罩是用藤條和竹篾編成,內含六爻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真是奇妙無比。雷公被困在裏面無法脫身……』

  文中的『雞罩』應該就是『極罩』──太極之罩

422 太極之罩


  鑲裝龍球殼體弧片的球形桁架就是『極罩』。內含『六爻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除二十八星宿外,已是無需多作解說。二十八星宿留待下文詳析,這裏先說說極罩的製造方法。

  首先估計一下極罩的直徑:極罩用於觀星,對於球形天文臺,最佳位置必為球心。依此估計球徑約為兩倍伏羲身高,人在球內站於球底,頭在球心,乃最佳的觀星位置。這裏假設伏羲身高八尺,那麼球徑為十六尺。周髀算經中天地尺寸的比例應是由此而得:伏羲身高的八分之一為一尺,以一尺喻作一萬里計。

  如傳說所言,『雞罩是用藤條和竹篾編成』。『極罩』是用三大六小共九個竹環紮成,步驟如下:(圖422.1)

  1 先用竹篾編紮三個大環,直徑等於球徑,D =16尺;
  2 再用竹篾編紮六個小環,直徑 d= COS 30° X D=13.86尺。
  3 把三個大環互交 90° 用藤條綁紮成一個球框。為使形狀準確,輔以三枝直棍,此三枝直棍亦互交 90°,於中心紮緊,有如三維直角座標軸。
  4 距每個大環的兩側4尺處,各加紮一小環。
  5 拆除三枝直棍,此球形竹籠就是『極罩』


  桁架的『桁』本為『行』字,『行』的原意就是把竹篾斜斜、橫橫、豎豎編紮而成『行』( 架 )。『竹』字與『行』字可視為孖生二字(圖422.2)。

  而『衍』字則是在『行』中間加了三點,由極罩製作圖可知此三點的原意並非為水,而是桁架的綁紮點,也就是說『衍』本為斜斜、橫橫、豎豎的竹環交紮之結點。

  圖422.3 中的圓珠,為抽離桁架竹環後的結點。位於外表的黃珠有五十四顆,加中央紅珠一顆,共五十五顆。建造極罩結構的五十五個結點,既為『大衍之數五十有五』的真正來源。(詳見第五章第三節 53 大衍龍圖的探討。)

  看著這個六千年前的構造,我想『極罩』也可稱之為『極造』或『極作』吧!

423 極罩壹號


  堆砌一個平臺,把極罩放於臺上,用12條高4尺的短柱圍圈支撐。再用不同尺寸、形狀的『目─幕』遮蓋極罩窗格。觀星時可按需要,逐格揭開觀看不同天域的星象。極罩很輕巧,可隨時調改安放角度以迎合觀測的需求。這就是極罩壹號觀星台。


  從球心望北天,帝星位於本宮艮中央,沿艮域七卦三角劃一內接圓既為恆顯圈。


  極罩桁架把天空劃分為四X七 = 二十八塊大小不等的天域,每塊壹卦,以易於觀測,這就是最初構思的二十八宿。然而觀測結果並不理想,除了恆顯圈內諸星,很難在此臺中捕捉到其餘星辰和日月的運動規律。伏羲開始懷疑:天並非半圓殼體,而更像是個蛋殼。所以又建造了一個新的觀星臺。

424 極罩貳號




  按照新構思建造的極罩貳號觀星台,乾在上,坤在下,被安裝在一個六柱結構的塔頂上,使能獲得更佳的視野。桁架由下向上數第二層的六個『衍』點,各落於一柱之頂端。製造步驟如下:

  1 預先製造一個極罩,暫不要拆除製造極罩時的三條輔助軸心直棍(圖424.1);
  2 建造一個六柱結構的塔(圖424.2);
  3 把極罩搬上塔頂。三條輔助軸心直棍又稱作三幹。三幹的長度相等,以其任意三端落地,與地面的夾角都等同天球窺孔的仰角:35.26°。所以只要把其中一幹指向北天,此幹便如同天球的窺孔,指向帝星。而其軸線既天樞軸。
  4 把極罩牢固的綁紮於塔頂柱端(圖424.3)。
  5 拆除三條輔助軸心直棍,並為極罩的窗格蒙之以目。  


  圖424.4顯示了新極罩的中天為乾域七卦,本宮乾卦位於正中。


  圖中的紫圈既為北天域的紫薇圈,北緯30°圈,將在本章第四節中與二十八宿一齊作較詳細的分析。

  圖424.5為在極罩貳號中所見的全天空域圖。圖中赤道兩側的黃色帶本為赤北、赤南各十二卦。極罩恰十二等分赤道環,所以該二十四卦中的星宿最重要的用途是夜間計時。從此既便在沒有月亮的夜晚,只要有星可見,就可以準確的報時了。

  赤道上、下二環分別位於赤緯 ±30°,南北回歸線位於 ±23.5°,所以沿赤道二十四卦又適合於研究太陽的運動。也因此赤北、赤南十二卦合併為赤道十二宮。伏羲二十八宿中沿赤道的十二宿本在赤北十二卦內,後移至赤道十二宮的中線赤道附近。可惜,伏羲死了,極罩毀了,此十二宮唯有流亡西方之坎坷前途。傳入巴比倫演變為白道十二宮,傳入印度則演變為黃道十二宮。



425 罟式建築


 『…作結繩而為網罟 以佃以漁 蓋取諸離』這裏先要對『罟』字重新作個解釋。

  遠古神話中說伏羲是燧人之後,燧人發明了取火。但鑽木取火也並不容易,取了火必須設法保存,欲保存火種首要之手段無非是擋雨,次則為抵風吧。而原始的阻雨擋風的工具必然就非帳幕不屬了。帳幕是古人介於洞穴和房屋之間的居所,直到現代,基於行軍、郊遊、救災等各種不同的需要,搭建帳幕的技術不但未被遺忘,反而在不斷的完善和現代化。

  網罟二字一直被解釋為漁網、獵網。但我認為網、罟二字各為一物。網字就是供漁獵用網。罟之形意乃橫目在古上。目亦為網,是一種較細密的網,在今文中仍有網孔之意(日本漢字中的目字仍被用於規範篩網的密度),造字時應該就是細網的象形字;在網孔中指植入茅草,既為幕,故幕字從草。『古』字在遠古有天的含義,網架於天,既目在古上 ─『罟』─ 用以抵擋風雨的原始帳幕也。

  用『極罩觀星臺』來解析,古就是觀星臺的極罩桁架。在極罩上蒙之以幕,用途何止蔽風蔽雨,實為窗也。開一方目,觀一方天,故目又有了眼的含意。之所謂網舉目張!

  六千年來我們都把『罟』讀作古。卻原來此字乃是個雙音字,其正確的讀音不是古, 而是:『目─古』[mū-gŭ]。

  黃帝蚩尤之戰把苗夷趕盡殺絕,極罩觀星台也被毀於一旦。這個後果使我們華夏子孫從未見識『罟』的真面目,也根本不瞭解『罟』之偉大。『罟』是遠古建築學的名詞,最初泛指帳幕,後來專指球形建築。極罩觀星台就是『罟』式建築(圖425.1)的極作。極罩觀星台被毀了,但『目-古』卻仍在全世界萬古流芳:

  1 北方遊牧民族愛其輕便,取其之上半為流動居所:『目-古』包,既蒙古包。最早引入目古包的遊牧部族被叫作目古人,這也可能就是蒙古族族名的來源。中國歷史上皆把成吉思汗視為外來的入侵者,卻不知蒙古族原也是伏羲華夏聯邦的一員,所謂抵抗韃靼的侵略,原來竟是漢蒙兩族的內戰。(圖425.1)
  2 西方波斯崇拜『目-古』為神聖的建築,引入為日月神教、拜月教的殿堂:清真寺,『目-古』繹作『Mosque』。讀作莫克或莫斯科。(圖425.2)


  圖425.3 中收集了一些 Mosque 和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的圖片,年代較早的清真寺的頂部都是大於半個球體。說明清真寺的球頂不是建築工程力學的需要,而是崇拜的需要。 



  圖 425.4 收集了一些附屬建築:塔、亭和一張內部裝飾的圖片。有些像是以柱撐起的半球天殼,另一些為以柱撐起的極罩球體。更令人驚奇的是在內部裝飾的圖片中,竟然有多個八卦圖形為圖案的主題。



  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罟』式建築傳向世界各方。據此也証明我在第三章第三節中關於數字源頭的推測,不是主觀臆斷,而是的確有這個可能存在。

  伏羲易學的後半部也是其最精闢的半部,未能在祖家生根、開花結果,而是流離失所,四海為家。這究竟是黃帝留給華夏文明的一種驕傲呢?還是一種遺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