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這個詞彙不知起源于何時,應是取有了文化才能步入光明之意。但造詞者大概並不了解文明起始的年代,『文』乃萬物之交,『明』乃日月之合,『文明』者交合也。可見欲正確地詮釋『文明』已是難為,欲追究文明的起源更非易舉。
1 文明興衰的氣候因素
關於人類文明從何時開始,何為踏入文明社會的準則,一直是人類學中有爭議的問題。有人說人類自學會用火的技巧後脫離了茹毛飲血、活剝生吞的野蠻行徑,就算踏入了文明社會;也有人主張一定要有了較為完整的文字記載才算是進入文明。
對于後一種說法,在此想借助一派人類起源學說提出一個問題。有一派人類起源說:曾經有少數的外星人因意外降落地球而無法返回,只好借助于地球的猿人來延續他們的後代。由于他們的基因,使這些猿人在進化中成為了所謂人類的先知。我無從去判斷這種學說的對、錯,只是假定這種學說是真的。那麼這少數外星人就是人類的祖先,可是我們沒有他們的任何文字記錄,他們是文明的外星人還是不文明的呢?似乎有無文字記載,並不能作為文明的絕對依據。
對于前一種說法,可以說人類的確由學會用火的技巧而打開了通往文明之門,但不等於己進入了這扇門。就算進去了也可能退出來,文明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線性發展。而是在波濤中前進,必有曲折,有時會有突發的飛躍,有時甚至會有倒退。所以我認為,文明從何時開始反是一個較次要的問題,重要的是某個時期人類確實是生存在文明之中。其中最重要的準則是對和平的堅持、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愛的認知。
人類的起源無論是神造的也好,或是外星人播種的也好,總之很快就散佈到世界各地了,只要交通可達之處,都會有人的蹤跡。但我們必須承認,最早時期,處于熱帶或亞熱帶的人類,有較多的進化優勢。為什麼這麼講?簡單地說有兩個原因:
熱帶或亞熱帶的物種新陳代謝較快,成熟得也快,所以傳種接代也相對較快。因為無論是進化或退化造成的遺傳基因變化,都需要通過傳種接代來得到確認和鞏固,所以也進化得較快。
當人類還處于荒蠻時期,熱帶森林提供了豐富多采的食物,反觀身居寒冷地帶的人類,由于不同于其它動物,沒有毛皮護暖,到了冬天就只能躲藏在洞穴中避寒,經常處于飢寒交迫之中,阻礙了人類的繁延。
所以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多發源于熱帶和亞熱帶,諸如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甚至大洋彼岸的瑪雅文明,唯獨華夏文明似乎誕生于黃河流域相對比較寒冷的地區。這就不由得有些學者懷疑,中華文明是外來的。
2 文明動遷的地理因素
當人類有了文明的啟蒙後,情況就產生了變化。所謂文明的啟蒙是指掌握了兩樣最基本的科技之一:取火和農耕。掌握了這兩項技術後,人類不再畏懼嚴寒,或不再擔心挨餓,酷熱的天氣開始令人難忍了。高溫還頻繁地帶來瘟疫,使人類恐懼莫名。所以只要有條件和能力,掌握了啟蒙文明的部族就會開始考慮向北方遷移。或者說,當北方的民族也掌握了這兩項技術後,夏天在外耕作,冬天則有充足的遐餘時間去學習和思考,逐步追上並超越南方的文明。諸如波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直到電風扇和冰箱出現,以及醫學的昌明,酷熱和瘟疫不再是文明的阻力,南方文明始又恢復了生機。
這裏講的條件主要指地理條件,古埃及的尼羅河流域是當地最富饒的地區,離開了尼羅河就是一片荒蕪,所以不會產生離開的願望。至于印度半島,三面環海,北方受喜馬拉雅山的阻隔,也是周圍無一處比得上恒河流域的富饒。所以印度文明也沒有大規模北遷的地理條件。
612 華夏文明
華夏不同于其他古老文明,氣候溫和的北方張開懷怉迎接南方來客去開發,去定居。而最先北上的應該是原居于浙、贛、閩一帶的共工氏族。
很長一段時期,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渭涇平原被視為華夏文明的搖籃。但近來華夏文明多源頭論占了上風。凡考古發現五、六千年以上歷史古文物的地方,都有人稱其為華夏文明源頭之一,似乎太多了點吧。我的觀點是:唯發明取火術或農耕術的地方才能算是文明啟蒙之源。而浙、贛、閩地區應是發明農耕術的源頭。
共工氏族應就是漢族的祖先,共工則為其之首領。據神話傳說,共工為水神。以拆字法分析,『漢』乃水、共、中、工四字的组合,意為以水神共工為中。黃帝的『黃』乃共、田的合成,說明也是共工族人。因共工名衰,改為共田。田為四面八方之形,故『黃』本意並不是土的顏色,而是納四面八方於『共』之內也。後因黃帝葬於黃陵,西北高原的土地得名為黃土地。黃土地的土色黃,遂黃色為土色。
拆字法雖不足以信,然而現代考古已証明,水稻種植遠在六、七千年前已被東南地區的先祖掌握。先進的農耕技術獲得了豐富的糧食,糧食的富足導致人口大增,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糧食,也就需要更多土地。贛南、閩南皆為山區不適水稻種植,故共工氏族 唯有逐步地、自然而然地向北方闊張。這種緩慢卻又不斷地北上大約在七千年前就開始了。由于那時江淮沖積平原尚多為沼澤,可用土地不多,于是又在六千年前進而踏足華北,並與其他氏族結成聯盟,既《古三墳/天皇伏羲氏皇策辭》中的葛天氏氏族聯盟。
另一個文明啟蒙之源便是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西南的民族,伏羲之祖。史學上把最早的人類社會界定為母系社會,後來轉為父系社會。但這個轉化過程是怎樣的呢?假如這個轉化確實存在,其中必會有個過渡階段:『兩性分立』的階段。當母系社會中的某位優秀的男性不甘位于女性之下時,他會帶領一批男性獨立出來。由於性交的需要,這兩個分立氏族的關係是不即不离,男孩能自立時便會脫離母系而歸于父系。從遺傳學角度來看,這種分立可大大減低直系親屬相交的機率,有利于人種的進化、IQ智熵的提高。燧人氏和華胥氏可能就是如此分立又彼此相依的兩個氏族,這兩族的原始位置應是今天的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一帶。
黔渝地區位處亞洲板塊與印度板塊的交界,自古以來是地震頻發區域。地震往往被看作為兇險之兆或神的警示,這就引導燧人氏展開了占卜術和占星術的研究,所以被外族稱之為『卜星氏』。其首領為『卜星』:包羲/伏羲是也。卜星族早已為北遷作好了準備,但因華胥氏拖兒帶女不願遠行而耽擱。然而發生在約六千年前的特大地震觸發了逃亡潮,促成了大規模的北遷。逃亡潮不只限於卜星、華胥二部,還包括了大多數苗族和彝族、黎族等部落。在伏羲的引導率領下,本是逃亡的烏合之眾,組合為一支浩浩盪盪的北上大軍,克盡千難萬險,來到華山北麓的黃水之濱,建立了史上最古老、最宏大的華夏聯邦,開始了華夏文明,也是世上第一個文明的新進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