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7月 2009

13  八卦論古


  說是論古,實質是在立體八卦的基礎上,用邏輯推理去剖析某些歷史事件和神話故事的來龍去脈。希望藉此探知一些沒有文物証據支持的遠古歷史真象。

131 遠古聯邦
 《古三墳天皇伏羲氏皇策辭》


  皇曰:甲日寅辰:乃鳩衆於傳教台,告民示始甲寅。易二月 天王升傳教台,乃集生民,後女媧,子,無分臣工大小列之。右上相共工,下相皇桓,飛龍朱襄氏,潛龍昊英氏居君左右。栗陸氏居北 赫胥氏居南,昆連氏居西,葛天氏居東,陰康民居下。九州之牧,各統其人群,居於外。

  因古三墳被斷為偽書,這段文字一向不被重視。但我認為它是極珍貴的歷史文獻,實質上是一部開國大典,包含了開國大典全套不可或缺的程序和內容: 

  1 頒佈開元曆法:
甲日寅辰,乃鳩衆於傳教台,告民示始甲寅。
  2 開國日期地點:
易二月,天王升傳教台。
  3 大典形式規格:
乃集生民,後女媧,子,無分臣工大小列之。
  4 宣佈內閣任命:
右上相共工,下相皇桓,飛龍朱襄氏,潛龍昊英氏居君左右。
  5 行政區劃分:
栗陸氏居北,赫胥氏居南,昆連氏居西,葛天氏居東,陰康民居下。
  6 國防外交政策:
九州之牧,各統其人群,居於外。

  可以推斷伏羲建立的王國,北含蒙古,南抵湘粵,東至東海,西達崑崙,繪出這張版圖的根據是:赫胥氏居南、昆連氏居西,及以華山為王國的中心。

  華胥乃伏羲之母,苗人,赫胥氏既華胥氏,伏羲的母系氏族。苗族在南方分佈極廣,考古証明,西自黔桂,東至洞庭、鄱陽湖一帶,都曾經是遠古苗人的集居地;昆連氏無疑是指居於崑崙山、祁連山一帶的民族。在地圖上以華山為中心,畫一個包容上述兩地區的正方形,這個正方形應可視為史上最古老國家的疆域圖。再把河圖覆於其上,河圖的真正含義盡顯其中(圖131)。

  最初我只是直接把河圖覆於其上,簡單地把黑點理解為人、白點理解為神。後來考慮到中國古地圖都是南上北下,如果河圖與地圖有關也應該倒轉過來。一個小小的改變卻是大有啓發:白點不僅可理解為天神,更應該理解為組成聯盟部(氏)族數目及其各方民眾信仰的多寡。而黑點代表了人口的多少。

  南方和西方尤其西南方,由於地理環境複雜,往往隔山隔水就是不同的部族,有著不同的信仰,拜不同的神。今天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依然集中在西南。此圖顯示出伏羲率領的雜牌北遷大軍抵雷澤後,留下老弱婦孺,大部分年輕力壯者繼續隨伏羲北上。故南方雖人丁單薄卻信仰多多;西方同樣人少神多;北方大草原一望無際,信仰也簡單統一;唯東方雖種族、信仰不多,卻因農耕時代的來臨,人口增長迅速。所以河圖就是伏羲普查天地概貌的同時,對天下大勢作出的分析判斷和記錄。根據這項分析,伏羲以南方為其根基,通過用龍馬負圖顯示神蹟的手段,首先遊說聯合了西方昆連氏;繼而聯合了北方栗陸氏;最後以強大實力為後盾,說言乎兌,迫使東方的共工氏族加入聯盟。可以認為,河圖相當於現代的外交政策白皮書,顯示了伏羲之所以成為王天下者不可或缺的謀略和智慧。

  一個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誕生了。時間約在六千年前。按現代說法,這不是一個極權的國家,而類似於鬆散的聯邦體制,所以我稱其為『遠古華夏聯邦』。

  伏羲命彝(夷)族首領炎帝率部大舉遷入華北平原,開發黃河之濱。並與共工族結為部族聯盟,是為葛天氏;同時任命共工首領為右上相,以求和平穩定。  

132 共工之亂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淮南子.天文訓》

  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爲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淮南子.原道訓》


  關於史前共工的神話,褒少貶多各不相同,卻是大部分都與共工觸不周山有關。然而就在《淮南子》同一本書中的兩個章節中,同樣是觸不周山的共工,爭奪帝位的對手竟已不同,一為共工與顓頊爭爲帝,另一為與高辛爭爲帝。另有說是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之戰,究竟共工何許人也?被伏羲封為右上相者,又與誰打了一仗?我不想否定共工二字有世襲封號的可能,但何來那麼多不周山,吸引代代共工子孫前赴後繼地奉獻他們的生命呢?更令人奇惑的是,為什麼從未有人提出過共工造反,伏羲女媧平叛的可能性。在我看來,這已是明擺著的事實。

  聞一多先生早就已考証了女媧是伏羲的妻子。假如歷史上確有伏羲、女媧二人的話,基本上現代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也都同意這個觀點。那麼可以斷定觸山的共工與伏羲女媧是同時代的人,他的矛頭指向伏羲,為與伏羲爭奪王位而不惜一戰。很簡明的邏輯:沒有共工觸山,何來女媧補天呢?

  正當伏羲為天地兩卦的傾斜而絞盡腦汁時,共工造反了。他不甘屈居右相之位,也不滿由炎率領的東彝(夷)佔據了華北平原。當他覺得勝劵已握,便以與炎爭奪華北揭開了戰事的序幕。炎得伏羲親授之取火術,在東方被稱為火神;共工出自水鄉,善水,被稱為水神;故此戰為水神與火神之戰也。然而天不與他,一場特大的隕石雨激發的海嘯和暴雨使戰事陷於膠著。(地質考古研究已基本證實,約五、六千年前,曾有特大的隕石雨沿圖132.1中紅線落下)

  伏羲夜觀星象見流星雨奇景,又接東夷告急,自把一切怪異歸咎於共工。同時更確立了對八卦的信賴。伏羲覺得八方模型一開始就給出了關於共工可能叛亂的警示,其靈性已不容置疑,完全符合他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期望,八卦的確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占卜工具來使用。天傾地斜的卦像是八卦史上的第一卦,也奠定了它在華夏占卜界中無可替代的地位。

  女媧為先鋒率軍增援。這是一場暴風雨下的苦戰,雙方軍隊都陷入泥濘之中。帳幕遮擋不住暴雨狂風,火不能燃,糧食短缺,不得不生食被海嘯衝上內陸的巨鼇充飢。女媧見巨鼇之殼水不能過,於是模仿鼇的構造,斷鰲足以立四極,即以四條柱子撐起個鰲殼遮雨,生起了火。並據此發明了原始的房屋。有了房屋,生起了火,積蘆灰以止淫水,把灰燼補在地下,創造了好的生活環境,戰士因而得到喘息,士氣大振。這些方法也傳授給當地民眾,贏得了民心,取得了勝利。

  共工在冀中大敗。遂潛於淵 ─ 潛逃至宛(音yan),最後在宛丘附近展開決戰,並以徹底失敗告終,宗族殘滅,繼嗣絕祀。女媧則在戰事中捐軀。戰後伏羲順應八卦揭示的天意,遷都並建女媧陵於宛丘。(丘者陵也,宛丘既是宛陵。)值得關注的是:此乃華夏至北宋之前,於統一狀態下,唯二不按占星選址於極下地而建立的首都之一。

  關於女媧的神話故事很多,那是因為伏羲懷念愛妻而作。經代代口傳後,女媧補天故事也有了幾個版本,但基本都是歌頌在共工闖下彌天大禍後,女媧收拾殘局挽救天地蒼生的事蹟。那麼可以肯定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在女媧補天之前,否則天未穿孔何需補天,地維不絕又何需斷鰲足以立呢?不能否定共工與顓頊或高辛氏都打過仗。共工可能是一個部族領袖的封號,可代代相傳。顓頊與高辛氏或是與後代的共工開戰的人物而已,但若果如此,共工似為一好戰的部族也。共工族是漢族祖先,作為漢族子孫,我當然要否決共工好戰的論點。那麼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就是:有人搞混水篡改神話歷史,以掩蓋共工反伏羲的真相。

133 伏羲生平


  關於伏羲的生平一直是個謎。真正有參考價值的史料無外如下幾句:

  大跡出雷澤。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伏羲氏燧人氏之後
  赫胥氏居南。


  前三句已擺明,欲解伏羲生平必以八卦為匙。然而無論先天、後天八卦,雷、澤皆各居一方,互不相關。因此人們為二字絞盡腦汁,到處尋找雷澤的幻影。

  唯在立體八卦模型中,震雷為地之西南,兌澤為地之東南,震兌兩卦是並排的。那麼雷澤二字可解讀為雷澤之間:正南方也!

  伏羲是第一個以符為字的人,是文字的始祖。但他發明的文字並不多,南在卦符中以第三條陽連來表示,若單獨畫一條陽連就只代表陽,不能代表具體的方向。所以唯有用雷澤之間來代表南方。如此,大跡出雷澤應解作伏羲來自南方,這裏的『』為途徑,『』為出自於,來自於。赫胥既華胥,苗族人,赫胥氏為伏羲之母族。赫胥氏居南也輔證了伏羲來自南方。

  把立體八卦套放在真實地圖上,得到一幅八卦地圖。按圖索驥,可得伏羲生平的揣貌:

  1 帝出乎震 帝生於西南,這裏的出乎才是出生於的意思。伏羲氏燧人氏之後,燧人氏是發明火的民族,許多史學家都以此據,定燧人氏為先伏羲的三皇之第一皇,我卻以為簡單地解是作伏羲是燧人氏的後代更恰當。燧人氏是伏羲的祖輩,是在西方發明火的氏族,準確地說是南方的西方─西南。燧人氏發明了火,不再畏懼寒冷,酷熱和瘟疫反而更加難耐,故其首領有意北上,並早已探得一塊更適宜發展的寶地。但要族人離鄉背井談何容易!直到伏羲時代某次山崩地裂的特大地震和隨後引發的的超級山火觸發了西南各族的大逃亡。本是一群逃難的烏合之眾,在伏羲的率領之下,組合成浩蕩的北上大軍,順烏江長江至雷澤之間,留下老弱婦孺後轉向正北直抵華山。

  若要作更深入的推測,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自治縣是我推薦的選址!不只因為布依─包羲諧音,更因為在那裏的紅崖石壁上,刻著同干支字源十分相近且不明來歷的天書。

  一眼望去天書中若大一個酉字,己使人無不深信:天書是用干支文法編刻的。大多數研究者都基於紅崖天書用的是干支文字,也就認為紅崖天書是後干支之作品。但我經常會以反向思維考慮問題:是否可以反過來看,伏羲編制天干地支的二十二個字元會否是以記憶中的天書為依據?

  伏羲所造的字都是形意字。先要有借鑑之形,再據形推意。天干地支二十二個字元本為序數,唯序數皆有意而無形,多數干支字元均無形意可供推敲。所以我認為該批字元是外來的,是伏羲憑記憶從祖家帶來的。而根據現有的古蹟和古籍,可作為干支字元藍本的唯紅崖天書可供借鑑。

  伏羲的天文知識應是得傳于其父祖,代代口傳難免失誤。故有人開始把星像刻在石壁上。觀天書各字元,風格不同,大小不一,且佈局零亂,可知非一、二人之作品。更可能是幾代人之心血。可惜天書的表層早被破壞,即使先進的科技也難以鑑定其成書的時代。

  關於伏羲的誕生地,猜測多於推論。以下各條則皆有跡可尋:

  2 成言乎艮 於西北遊說昆連氏、栗陸氏加入聯邦,並取得成功;
  3 說言乎兌 曾說服共工加入聯邦,但最終因共工叛逆而破裂;
  4 齊 乎 巽 坎巽同位,黃河中下游平原上風下水,為風水寶地;
  5 勞 乎 坎 同上。更強調他為開發坎地而辛勞;
  6 戰 乎 乾 平定共工叛亂之戰,地點當於東南宛丘附近。
  7 相見乎離 離震同位,同指西南。對故鄉的思戀,可能曾經返回故鄉探望留下的父老,那麼離字自古便含有離別之情。也可解為『想』見乎離。
  8 致役乎坤 晚期在卦臺山建造了最古老的球形極罩觀星臺,最後殉難於坤(渭水)。

134 文王八卦


  周易在易學界一直具有壟斷性的地位,皆因伏羲易失隱二千年後,由文王發掘出來並傳著於世。文王得到姜姓秘傳之八卦、六十四卦,並以自己的立場觀點重新編排和註釋。直到先天八卦面世,方有人質疑其排列的錯誤。但若從封建帝王角度去看,自有他的道理。後天八卦的排列看起來毫無規則可言。但為人之王者,其處事積慮皆以江山為本。文王一生的目標就是興周滅商,其重排八卦的原委肯定也是為了同一目的。從這個思路出發,把文王八卦套在中華地圖上,文王的苦心一目瞭然。

  圖 134.1 以華山為中心的兩條座標軸給出了正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也把地圖劃分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面。圖中有兩個重點區域:

  1 周發祥地,包括彬縣、乾縣、歧山、鳳山和周原遺址,全在西北。周欲一統天下,故自封為乾為天。
  2 朝歌,今之偃師,位於華山正東。敵對紂王的首都,當以天雷轟之、地震動之,故為震。這同樣也是文王為子取名雷震子的原因。

  兩卦定下問題迎刃而解。與乾縣對應的武功縣,是母祖姜嫄的故鄉,母蔭福地當是為坤。黃水由北南下故坎卦在北;渭涇平原在西,地勢相對較低為澤。澤也是水,人立於西北面向華山,左黃水右渭涇,取意左右逢源;東北太行山為艮。南下朝歌近在咫尺,進可攻可擾,退可守可遁,這在敵強我弱時期猶為重要,也是後來稱艮為生門的緣由;餘下離、巽兩卦,離為日為火,故安置於南方與水相射;巽雖別無選擇,卻是一個戰略:派出機動部隊,效秋風落葉,不斷掃蕩商的後方,削其實力。(圖134.2)

  用上法解釋文王八卦的分佈,絕對是合乎邏輯的,由此也顯示了文王八卦及周易之局限性:它有利於新興王朝的倔起和鞏固,卻不利於封建制度後期的進一步發展。從空間角度看,它只能適應於平面社會,而不適合於上有宇航、下有深潛,海陸空並進的現代世界。

  這樣的分析並非要貶低文王及周易的地位及其對歷史文化的重大貢獻。若無文王發掘了八卦、六十四卦,伏羲易學可能早已煙飛灰滅。當然也不會有我今天的研究。

135 玉琮與卦

  新石器時代的良渚玉器有玉琮約4000件。圖135左儼如立體八卦;可視為立體八卦的考古實證。
  圖右的玉琮形如『圭』字,用於占卜既為『卦』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