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7月 2009

41  新蓋天說



  早期的蓋天說認為天象蓋笠扣在大地上。但伏羲經過多年的觀察並再三思考,感覺到天比地更大些。於是要造一個天大於地的模型。

411 龍球製作


  初步製作方法類同太極,把六十四卦加工成一個彩球,接著再把球體加工成一個薄殼,這個球殼就是『六十四卦太極球』,又名『龍球』。要把一塊塊的弧片砌成球體談何容易,所以沿弧片的邊界製作一個桁架,使弧片得以固定。這個桁架叫作『極罩』─ 太極之罩,又名『雞罩』。其上一半就是伏羲心目中的天殼。天殼由彩色弧片砌合,恰如美麗的彩虹,這也就是女媧補天要煉彩石的原委。


  球殼僅由 56 塊弧面拼合而成,揭開部份球殼可看到,另有位於中央的本宮對卦八卦未被切到,此既天如蛋殼、地如卵黃渾天說的原始模型,但伏羲尚未能覺悟。

412 共工觸山


  伏羲雖造出了渾天模型,因尚未能領悟,故仍以新蓋天說為研究目標。取球殼的上半部為天殼,分別以本宮對卦的上方四卦/下方四卦為地,組合成兩套略有差異的新天圓地方模型。圖412.1 的地容於天殼內,我稱之為共工觸山模型壹;圖412.2的地則位於天殼之下,稱之為共工觸山模型貳。這兩個模型對華夏的科學、宗教等方面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共工之亂雖已平定,帝都也以遷至宛丘。但伏羲對戰時的多番異象,特別是該如何解說那場由東南落向冀中的特大流星雨,始終不能釋懷。新天圓地方模型給了他一個靈感,去解釋這個自然現象:


  在新模型中,天並非倒扣於大地,而是被支撐在八座天柱上(這裏要注意的是:天柱僅僅用於撐天,並非支撐於天地之間),『不周山』亦八天柱之一;地則是用四條繩索『地維』掛在天上的。由於共工造反,東南的天柱崩斷了。因共有八天柱,雖斷一柱,無損天道,天並沒有傾斜。『天柱崩』的後果是天殼被斷柱扯破了個大洞,星星象下雨般毫無阻擋的流了下來,以致海嘯掏天、江河倒灌,暴雨成災。天柱和天殼的碎片還割斷了相鄰的的地維:『地維絕』,地懸於剩餘的三索下失去平衡,『地不滿東南』:東南側陷了下去,西北側則翹了起來。之所以看起來好象是天傾斜了,那是因為人在地上,察覺不到地的傾側,反而覺得『天傾西北』:天的中心偏移到西北去了。因此可以推斷有關不周山在西北方的各種解說都是錯的,不周山應該是在東南方才對。

  問題又來了:究竟兩套模型的哪一套才是正確的呢?

  初時以為模型貳是錯的,因為按照這個模型,地可不受限制的傾斜,且有三分之一的天不見了。於是模型一被繪成晚期蓋天圖傳與後世(圖412.3)。而按照這一模型版本,在遙遠西方地的盡頭,天、地會碰在一起,於是有了種種由推測而得的神話:


  崑崙之西為修道成仙登天之路、諸多神仙皆經西天下凡、崑崙山中有許多神仙洞府,連西王母也居於西方崑崙之丘… 也就是說,經由伏羲的部份弟子藉模型壹而衍生的種種學說,構成了道教的起源。

  但伏羲本人並未輕易定論,他把權力交給炎帝,親自去西方考察。途中向所有遇到人們查詢來自西方的訊息,同時更仔細的觀察星象,當走到成紀附近,他已確信天地並無相接之處,確認了天地相接的模型壹是錯的。但如要認可缺失三分之一天域的模型貳(圖412.4)為正確,除非天不止半個天殼,而是渾圓的球殼。為了証實這個推測,需要對星象作更精確的觀測。於是伏羲按照龍球模型,在成紀建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球形天文建築:極罩觀星台。成紀之名應是源於『成極』。在極罩觀星臺裏伏羲得出『天如蛋殼、地如卵黃』的渾天說理論。然而未來得及整理傳世他便遇害了。


  當人們確認西方登天之道並不存在,有人轉向對模型二的研究。周髀算經中關於天地的尺寸如:地的東西、南北約為八萬里;天中高極下地八萬里,天的最低處高地心約二萬里,極下地高地最低處六萬里…究竟從何而來?

  只要設定比例:卦方邊長為四尺,相當於四萬里,既1:150000。由模型二計算的結果就是周髀算經中的數據。

  模型二最終發展為渾天模型,被許多古渾天說研究者忽略的一個細節是,卵黃如真蛋,不在殼的中央。





1 則留言:

Jamymm 說...

我非常喜歡你的文章,想在噗浪上跟朋友介紹及討論你的文章,會有一些引文及介紹連結,想徵求你的同意,謝謝你的分享.我的噗浪首頁 http://www.plurk.com/jamy_mm/inv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