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7月 2009

24  時空六爻


  何為易?何為爻?聖人有答,卻都似是而非。干、支怎麼來?回答是無從考究。但有了太極球模型,答案壹壹浮現。

  八卦是研究地域空間的模型,基本上是靜的;太極球是研究天道的模型,是動的。把二者結合在一起,構成太極八卦的組合模型。

  在結合模型前先在太極球上做些標記,球面上有六個十字交叉點,隨球面略呈彎曲,此既象形文字『乂』的字源,加上 乂 形標記。球上部的三紅『乂』為陽乂,或稱『天乂』;下部的三綠『乂』為陰乂,或稱『地乂』。

  參照八卦模型製作一個框架,將太極球置入框架中。()八卦框的東南西北四方各有壹個十字形標記。為了便於運作,移開八卦上半部框架,使形如圍欄,代替了太極中軸的作用,太極球在內只可旋轉不可滾動。我稱這個組合為太極八卦的時空組合模型,簡稱時空組模。太極居中,相對八卦旋動,將能顯示出時光的概念。地支、天干、時辰、曆法、六爻變化以及『明、朢』和『易、朔』等等,都將在這個時空組合的模型中導出。

  人類研究時光,必是從時、日開始。因為是最迫切的需要。日的概念比較簡單,從今天日出到明天日出便為一日,所以計時法的制定必定是最優先的項目,其次才是曆法。或者是雙管齊下。伏羲應是選了後者,他製作了兩套組合模型,一套演『支』,另一套演『干』。在開始前,還有些準備功夫要做。

241 時段劃分


  圖241由上向下看,時空組模中有多條隱藏的構線。把這些構線的投影到地平面上,恰是十二等分壹圓周,而這個十二等分就構成了華式計時的獨特風格:時域跨子午分佈。西式計時的正點,是指時間單元的起點,譬如11時就是11:00;華式計時的正點是時間單元的中值,譬如午時是 11:00 ~ 13:00,而正午12:00,午時三刻,則落在午時的中點。

242 初態修正


  伏羲把太極球比作天道的縮影,定出了離為火為日,坎為水為月的規則。日、月分別為制定計時法和曆法的參照體,出、沒的位置均在東、西。

  然而由圖242左上可見,時空組模的最初狀態,太極球上的離、坎兩卦並非位於正西和正東,而是皆偏了15度。因此對太極球的初始狀態作出適當修正是必要的。把太極球順時針轉過15度,離、坎兩卦就分落於正西、正東(圖242右上)。這也就証明了在前文古圖追蹤中對兩張古太極圖的分析是正確的,兩張古圖是對乾坤離坎圖的重要補充和修正。兩圖顯示的特定方位就是太極時空組合模型演繹計時法和曆法的待備位置(圖242下)。

243 六爻變化


  許多人都以為易經就是易的精髓,然而易經對伏羲原創易學中的天文地理科學一無所知,對其之數學精華也一無所知。

  周易中重大失誤之一,是對六爻變化的解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 爻在其中矣《易.系辭下》

  人人都以為周文王把八卦卦符上下重之而得六十四卦的變化,所以把重疊卦符的劃『- -』和『─』稱之為爻,每個重卦有六劃,合為六爻。但為什麼八卦卦符同樣是把陰陽線移上搬下,為什麼無人稱之為三爻呢?沒有三劃變化又何來六劃變化呢?文王此說謬也! 因他不知六爻的來源,看見卦符的六劃便誤以為是六爻,硬套了上去。

  1 重乂為爻 『爻』的確因重之而得,但不是重卦,而是重『乂』。太極上共有六個乂隨著球體同步轉動。起始之位置為『乂本位』,當轉了 120°時,各乂抵達了下個乂本位。兩『乂』之重疊既為『爻』字,這是漢字造字中用重疊法最先造出的形意字之一。而由『乂→乂』的過程叫做『爻變』。太極球上六個乂在同步轉動,同步抵及下一個乂本位,同步經歷乂→乂的過程,故被稱之為『六爻』和『六爻變化』。太極球旋轉一周共完成三次六乂變化,故被稱之為『六爻三極』。這裏的『極』意為及,抵及也。圖243.1繪出了『六爻變化』的兩種模式:


  演繹計時,初九~上九順時針旋轉,每四時辰一次爻變,每天一次六爻三極;
  演繹曆法,初六~上六逆時針旋轉,每歷十天一次爻變,每月一次六爻三極。

  2 九六來歷 很多人學易時都有過疑問:為什麼爻變用六或九來表達?卻很少人知道九、六就等同天陽或地陰的代名詞。譬如屯卦:初九/初陽、六二/陰二、六三/陰三、六四/陰四、九五/陽五、上六/上陰。更不知為什麼不乾脆用陰、陽來描述爻變。


  圖243.2初步解答了六、九的來歷:太極球每轉 120° 完成一次爻變,每轉 60°則為半次爻變。把『爻』從中劈開得兩『半爻』,右半爻+人演變為甲骨文之『九』字,隨日右旋,是為用九,故九為陽為天;左半爻+人演變為甲骨文之『六』字,隨月左旋,是為用六,故六為陰為地。由此可知九、六本是太極球每旋轉 60°的標值:


  文王雖知六、九與爻有關,卻不知如何相關,唯僅用作陰陽的代名詞了。





沒有留言: